等到胤禵出生时,乌雅氏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,得到了显著提升,终于有资格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。或许是出于对幼子的疼爱,胤禵在母亲的宠溺下,性格变得比雍正更加随性自在。而雍正自幼便心思缜密,行事沉稳。性格上的巨大差异,使得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始终难以亲近,甚至胤禵与老八的关系都比和雍正亲近得多。也正因如此,在九子夺嫡的激烈斗争中,胤禵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八爷党的一方,与雍正形成了对立局面,这也为两人日后的敌对埋下了伏笔。
关键时刻,胤禵错失谋反良机
随着九子夺嫡的斗争逐渐接近尾声,胤禵成了八爷党在夺嫡之争中仅存的希望。此时,其他兄弟都已被康熙彻底抛弃,继续争斗下去已然毫无意义。康熙去世之时,胤禵正远在西北,手中握着十几万大军。从表面上看,这无疑是他谋反的绝佳时机。
然而,现实却并非如此。在康熙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前,胤禵对此一无所知。他身处遥远的西北,与京城北京相隔千里,消息传递极为缓慢。即便快马加鞭,消息也需要十天左右才能送到他手中。
而在京城之中,局势已然完全被雍正掌控。雍正精心布局,特意安排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封锁皇宫,严禁任何消息外传。与此同时,丰台大营也在胤祥的牢牢控制之下,八爷党根本没有任何可乘之机。在消息无法传递的情况下,胤禵自然无法及时得知康熙去世的确切消息。所以,即便他手握重兵,也不敢贸然行动,只能按兵不动。
时机已逝,雍正顺利登基掌控全局
当胤禵历经波折,终于得知康熙去世的消息时,雍正早已顺利登基,成为了大清王朝新的皇帝。此时,局势已定,胤禵若再有什么举动,无疑是以卵击石,自寻死路。
雍正深知胤禵一直怀有野心,对他始终保持高度警惕。于是,雍正果断采取行动,立即召回胤禵奔丧,并趁机夺走了他的兵权。就这样,胤禵从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,变成了一个无兵无权的“光杆司令”。雍正成功地稳住了自己的皇位,而胤禵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。
兵权有名无实,胤禵难以调动军队
虽然胤禵名义上拥有十几万大军,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在清朝的军队制度下,兵权并非完全掌握在大将军一人手中,而是由皇帝与将军共同控制。想要调动兵力,必须要有皇帝的旨意。
在实际操作中,士兵们与将军之间的私人关系十分淡薄,而且大部分时间里,士兵们并不与将军同驻一处。要让士兵们听从新将领的命令,并非易事。更何况,这些士兵的家庭都受到朝廷的严密监控,他们不敢轻易反叛,更不愿意为了胤禵的野心,与雍正对抗,从而连累自己的家人。所以,胤禵手中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,但士兵们并不完全愿意为他卖命,更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与他一起对抗雍正。
粮草短缺,胤禵谋反计划难以为继
除了兵权的问题,胤禵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现实困境——粮草短缺。西北地区的粮草主要由陕甘地区掌控,而当时年羹尧担任陕甘地区的总督,他坚定不移地支持雍正。因此,胤禵的军粮被年羹尧严密控制,他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后勤保障。
在古代战争中,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。没有充足的粮草,即便胤禵拥有再多的军队,也无法发起任何有效的战争。士兵们吃不饱饭,又怎么会愿意为他拼命作战呢?
结语
尽管胤禵手握十几万大军,内心深处对皇位充满了渴望和野心,但在多重现实困境的重重压迫下,他终究未能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。最终,他只能听从雍正的召回,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。而雍正则凭借着果断的手段和精心的布局,成功清除了这位潜在的威胁,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。胤禵虽然无力反抗,但好在有母亲乌雅氏的庇护,最终得以保住性命,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幸存下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